近日,北京衛視王牌欄目《專精特新研究院》第五季走進千樾科技,欄目組深入企業位于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的野外測試基地,近距離見證足式重載智行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實戰表現。憑借二十年技術深耕與與“讓科技解放勞動力”的品牌使命堅守,千樾科技不僅斬獲當期欄目 “獲勝企業” 稱號,更獲北京銀行、啟辰資本等機構聯合送上的超億元資源支持包,為企業技術落地與規模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深山測試見真章:多足機器人秀 “全地形” 本領
“前面就是!它正在做爬坡測試呢!” 跟著千樾科技 CTO 趙順卿的指引,欄目組嘉賓李杰老師見到了這款承載品牌使命的足式重載機器人。“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的測試基地遍布陡坡、大石塊與河灘路,正是機器人 “智行” 能力的 “天然試煉場”—— 而它的核心價值,正是以 “重載智行” 突破人類 “進不去、不敢進” 的危重環境,踐行 “讓科技解放勞動力” 的使命。

“向前奔跑!轉向!停!” 隨著李杰老師的語音指令,16 足機器人立刻行動:主動避開樹枝,下坡時穩得讓嘉賓直呼 “感受不到坡度”。“去年在 5300 米海拔、零下 35 度的高原,它電池剩 70% 還完成了演習;在內蒙古錫林格勒草原,人工一次搬 1 根物資,它能運 15 根!” 創始人梁大云現場揭秘,這款機器人最大承載可達 350 公斤,遇到洪水潰口,拆了傳感器還能遙控拉 500 公斤重物填堵潰口,大大降低人員傷亡風險。更讓人安心的是,從硬件到加工,全是自主原創,生產成本控制在 10 萬元以內,技術和供應鏈都 “卡不了脖子”。
90 后團隊的 “吃苦式研發” 詮釋青春擔當
測試場地,一群 “大黑臉” 年輕人正圍著機器人忙 —— 有的擰螺絲,有的換電池,額頭汗混著泥,卻沒一個人抱怨。這支以 90 后、00 后為主的團隊,是千樾科技的 “技術尖刀班”。

“這兒蚊子太狠了,一會兒能叮十幾個包!”21 歲的應屆生笑著舉胳膊,上面滿是紅包,“來之前就知道苦,來回基地要兩小時,午飯常蹲在地上吃,但看著機器人能去救援現場幫忙,值了!” 欄目組發現,團隊每個人臉上都有 “曬痕勛章”,創始人梁大云更是褲腿沾著泥、胳膊曬得黝黑:“我們不搞‘實驗室空想’,上周剛從內蒙測試回來,今晚就要去云南。這些孩子跟著我跑遍天南海北,問題不解決就加班到深夜 —— 機器人是替人赴險的,我們多吃點苦,救援人員就少點危險。”
二十年磨一劍:從 “不被看好” 到錨定 “世界領先” 生態愿景
“我們從來不是要取代人,是幫人去危險的地方。” 路演現場,CTO趙順卿一句話道出千樾科技原創的整體閉鏈技術二十年的初心。和師兄梁大云一起創業,瞄準 “危重環境作業” 痛點做機器人,當時不少人覺得 “這方向太難了”。

團隊從手繪圖紙推導原理起步,攻克了極端環境續航、復雜地形自適應等難題,慢慢做出 100 公斤到 300 公斤的系列產品。如今,機器人已累計接到 300 臺訂單,足跡從內蒙草原延伸到西藏高原、廣東湛江,服務特種巡檢、應急救援、礦山、新能源等領域,成為 “讓科技解放勞動力” 的 “應急利器”。“產品是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這些年輕人的堅持,讓我們離‘成為世界領先的足式重載智行機器人平臺及應用生態’的愿景更近了一步。” 梁大云說。
欄目賦能再添力:億元資源包助力技術落地
在欄目 “創始人請回答” 環節,面對 “能馱人上雪山嗎?”“核心客戶是誰?” 等問題,千樾團隊答得實在:“5300 米海拔試過了,未來上雪山沒問題!”“主要服務特種巡檢、應急救援、礦山、新能源等領域!” 坦誠和實力打動了評委,千樾科技憑借技術實力與社會價值斬獲當期 “獲勝企業”。

賦能團現場送上超億元資源包:北京銀行給 “科技人才貸 + 10 年期研發貸 + 訂單貸”,解資金燃眉之急;啟辰資本把企業納入被投庫,幫突破 “批量交付” 難題;新雅書院推薦人才,還邀企業加入 “創業者搖籃計劃”;中關村管委會提供產業園和訓練場,幫對接合作伙伴。

”這份億元資源包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對我們技術方向與社會價值的認可!” 梁大云說,從深山測試基地到衛視舞臺,從技術堅守到資源賦能,千樾科技的故事正是中國專精特新企業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的生動縮影。未來,這家深耕極端環境通過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將繼續以多足重載機器人為核心,深化 “合作共贏”,聯合全球伙伴完善應用生態,向 “成為世界領先的足式重載智行機器人平臺及應用生態” 愿景加速邁進,真正實現 “哪里有極端環境,哪里就有千樾機器人”,為危重環境作業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中國方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